莫道桑榆晚,微霞尚满天
--生工学院前副院长陈兴才老师先进事迹
退休老师陈兴才副教授,在职期间担任我院副院长,2008年2月退休以来,一直被聘请为我校及我院的教学督导员,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继续发挥着“老有所为”的积极作用。
35年风雨屹立不倒
陈兴才老师刚到原轻工系(我院前身)的时候,距建系仅9年,那时的师资力量、教学质量等方面都相当薄弱。据陈兴才老师回忆,学院发展初期便不断引进名师、完善教学设备,兴建轻工楼、子兴搂。后来应时代发展的需要,学院在1994年更名为生物与食品科学工程系,1997年率先引进海外资金联合办学,创立侨兴轻工学院。随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,2004年在原有院系基础上,整合成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,并沿用至今。
历数学院发展的这三十多年,陈兴才老人眼角潋滟,感慨地说到:“自己是看着子兴楼建成的。”
生工栉风沐雨三十多年,陈兴才老师也见证了学院各方面的发展变化:从原来一两栋零散的教学楼,到如今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教学楼;办学条件不断提升,硬件设施逐渐跟上了时代的步伐,并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;课堂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,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陈兴才老师等老一辈的生工人,用“艰苦创业,不断创新”诠释了生工精神的深刻内涵。一提到学院的发展,陈兴才老师便滔滔不绝起来。当谈到对生工学院的展望和期许时,他总是说,学院应发展自己的博士点,提高和突出工程意识,树立自己的品牌如标志性的人物或成果,同时,多为社会服务,加强与相关产业的联系,培养和贡献专业人才。
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
作为学校和学院的督导组成员,陈兴才老师对于教书育人有自己的一套见解。“讲课是一门艺术,艺术品不够精美细致,就勿怪购买者有眼无珠。学生纪律不好,老师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教学时一个互动的过程,洪亮的声音、富有激情的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,适当的互动和板书,能够降低讲课节奏,给学生一个思考空间。”他强调,监督是无形的、间接的,通过指导,年轻的老师能收获快速的进步,这就是督导的必要性所在。当被问到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时,他说“要珍惜每一堂课,通过笔记集中自身注意力;和同学一起自习,通过讨论加深理解,取长补短;多看参考书,重视专业实习,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。”
岁月渐远,头发渐白,陈兴才老师始终不改赤子之心,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,活跃于生工学院的各个角落,誓做一辈子的生工人。他就像一支永恒的蜡烛,照亮每一个生工学子的心灵。